清朝史谈:清朝为何比欧洲国家“安于现状”?这五大因素必不可少

2023-09-10 03:00:49 来源:网络整理

序言:相较于欧洲的重商主义政府,只能说清朝的统治者历来对国际贸易以及国际关系不怎么感兴趣,这就是所谓的“安于现状”。但是,当清朝政府开始感兴趣时却又缺乏其他欧洲国家那样的经济实力。当时清朝与外界的联系明显比以前众多学者笔下所谓的清朝"闭关锁国"时期要频繁得多。但相对于同时期的欧洲,此时的清朝最多算是处于自给自足状态,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皆是如此。

与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和荷兰共和国相比,清朝作为一个国家与其他大陆的人员、商品、思想和资本的交流要少得多。总的来说,与欧洲国家相比,清朝的统治者连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事情往往都不甚了解。身处英国的伦敦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能轻易收集来自全世界的情报,而在清朝的京城或其他任一城市,想得到其他大陆上一则及时可靠的情报都非常困难。清朝的宫廷自然对欧洲以及世界上其他的地方一无所知,不管是在对外经济方面还是在政治军事方面,均是如此。

清朝多少年_清朝灭亡是哪一年_清朝

清朝地图示意图

因素一、清朝政府对欧洲国家文明毫不知情

清朝政府对世界上其他的文明毫不知情,清朝过去的世界地图可以清楚地证明这一点。清朝政府的闭关政策使之几乎不受来自欧洲社会的外部影响。甚至有传说讲,乾隆皇帝曾经向人问起印度的国土大小、人口状况以及他们的统治者是谁,虽然没有证据证明这一说法。与英国的马戛尔尼谈话时,乾隆曾问过英格兰距离俄国有多远,以及意大利和葡萄牙是不是就在英格兰附近,是否由英国管辖。

我们可以从以下指标可以衡量清朝政府对外表现出的兴趣:①对外交流的人员流动;②文章著作中涉及外国地区的次数;③学习外国地区当地语言的人数;④以及从该地区进口的各类商品的数量,等等。

与以往无异,清朝在以上各项指标中的表现仍然不尽如人意,无论在哪个方面均滞后于欧洲国家。由此可见,清朝那时真的非常闭关自守,以至于在19世纪中期清朝被西方国家强制入侵之后,清朝竟然还对西方列强的状况一无所知呢!

清朝_清朝灭亡是哪一年_清朝多少年

闭关锁国的清朝政府

因素二:清朝政府在经济和军事上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

清朝在经济方面清朝封建政府闭关自守,这表现得尤为明显,尤其是对亚洲的各个国家;在军事方面更是贪腐横行,军队溃不成军。在中外交流方面,甚至连语言不通的问题也成了极大的障碍,因为那时汉语禁止对外传授。

欧洲国家的重商主义以制定长期通商规则、效仿他国并与之竞争为核心。这一核心显然并没有在清朝传统的国家经济体制中得到体现。比如,当时的京城对广州的中西方贸易状况毫不知情,就更不用说欧洲的经济状况了。当然,它对欧洲经济思想自然也是闻所未闻。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竞争者面前,处于经济消息封闭的状态就是置己方于极大的劣势。这就是直到最后尽管广州经济贸易表面上属于清朝,但其真正的领导者仍然是欧洲的贸易者而非其清朝同行的原因之一。正如阿谢德所说,"若欧洲能统领全世界,那也是因为它第一个认识到全世界的存在"。意大利作家托马索·康帕内拉(1568年—1639年)早在1599年的著作《西班牙君主制度》中就写道:"知道某个地方的存在,就相当于已经将其半数据为己有。"

清朝_清朝多少年_清朝灭亡是哪一年

欧洲哲学家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因素三:清朝缺乏“科学知识”的传播途径

清朝同时期的欧洲国家手中已经掌握了大量外部世界的信息。在近代早期,欧洲人就已经非常熟悉培根主义哲学中科学知识与力量之间的联系。这一点在杰里米·布莱克的《知识的力量》一书中阐述得淋漓尽致,也值得各位读者一阅。因此相较于欧洲国家对全世界信息的积极吸收,彼时的清朝处于一种自我封闭、对外漠不关心的状态。

黑德里克早前关于19世纪时期的观点很正确:不管在世界上的哪个地区,欧洲人对其时事动向都了如指掌。欧洲国家对其殖民地以及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应对方法非常明确:一探索,二控制,三着手开发利用。且不管这种方法是好是坏,彼时的清朝对此则处于完全蒙昧的状态。

世界上大量的学者开始认识到,洲际贸易、交流和控制同时也带动了"科学意识"的觉醒,或者说得更通俗点,可靠实用的知识开始大量地被发现并积累下来。封建社会体制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即使保守的人也会积极探听来自外部的各种消息,更何况保守的政府呢?

清朝灭亡是哪一年_清朝多少年_清朝

早期欧洲实验室示意图

欧洲的国家体系对知识增长的促进无可比拟。欧洲拥有大量相互竞争的独立试验室,大家基于前人的经验或者借助于反复试验,竞相提出新的理论。这无疑是一种先进的体制。正如摩尔所说,"欧洲的领先,在于这是创新的诞生与繁荣之地",这也正是政治竞争产生的结果。

在摩尔看来,传播新理念的人群,也能是不同的政治单位,以及有相互对立的信仰或是对立的临时政府。多元主义使得有不同思想的人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和影响范围内自由活动,并寻求新的庇护。若某个庇护中心因政治原因遭到破坏,该中心亦可迁往别处。

不可否认,清朝也由无数相互竞争的个体和大量不同的区域组成,所以它绝对也能体现出更多的活力。但是,即使上亿的清朝人民也不能等同于普天之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汉人,享有共同的理念和利益。生活在大清帝国的人不像欧洲人那样处于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中,这些欧洲国家本国仅有弹丸之地,却拥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和广泛的海外联系。清朝旧政府与世隔绝的封建统治以及不透明的治理方式,对知识和理念的交流与学习没有任何促进作用,也阻挠了各行各业的创新。

清朝多少年_清朝灭亡是哪一年_清朝

鸦片战争示意图

事实上,欧洲各国的政治体制同时也促进了知识的增长,因为其竞争性体制为知识的增长提供了额外的保障。在这方面将英国和清朝相比,我们不得不说清朝的封建政府乃至封建社会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觉醒,感到有必要认识外面的世界。

在欧洲那种相互竞争的国家体系中,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信息的重要性要远超过清朝与周边附属国之间的霸权关系。另一方面,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一个世纪之前,清政府就有机会了解敌对的英国的状况。但遗憾的是,它从未真正这样做过。这对于一个宣称致力于保护自己领土范围内社会与财产安全的政府来说,的的确确是一种严重的疏忽。

清朝_清朝多少年_清朝灭亡是哪一年

闭关锁国

因素四:清朝的不包容性

就"恐外"或闭关锁国的状况而言,清朝就不太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即一个"在历史中极少见的、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和经济实力、足以称霸世界的社会"。世界历史上的每个超级大国至少以其所处的时代标准衡量,都是多元和包容的。超级大国之所以能成功,都是因为不拘一格地使用来自不同背景的有能力和技能的人,吸引和发掘为其他社会所不容的有天赋的群体。现代世界史之父威廉·麦克尼尔十分认同这一观点,即"重大历史转变的主要原因就是与外来人口接触,以获得新的和不熟悉的技能"。

知识和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而"开放"竞争的社会相较于"闭塞"孤立的社会,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清朝统治者显然没有料到自己将面对这样的竞争者,他们提供了另外一种制度,更为可行甚至效果更佳,足以替代现行帝制。部分外来威胁被清朝统治者很好地解决了,而部分威胁比如来自欧洲的威胁,则被严重低估了。

清朝_清朝多少年_清朝灭亡是哪一年

太平天国运动示意图

因素五:清朝的国家制度很难改革

发生在清朝内部的严重叛乱,直到太平天国运动都未能提供另外一种选择。太平天国运动的参与者反叛却不改革,要么想要重塑旧秩序,要么想着回到过去的好日子。在我们谈论的这段时期,清朝的国家制度安排从未遭遇过全面的挑战,国家制度很难被重新改革。欧洲则面临着制度方面的更大挑战,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去学习和选择,甚至包括海外。这最大限度地改善了当时的情况。

如果一个人将英国制度创新的程度和深度与清朝近代早期相比,那么清朝应被视为一个故步自封的帝国,而不像现代修正主义声称的那样有活力。谈到制度创新,和英国相比,清朝显然是一个落后者。英国在当时复制并实验了所有它认为合适的全新方法。在这段时期,清朝并没有尝试其他方式,以替代当时的君主专制。清朝曾经成功的制度安排成了其发展的桎梏,使永不满足的欧洲人最终将自满的清朝甩在身后。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说,我们很难想象有什么可行的替代方案,能使清朝在19世纪国际的和民族的星空中真正改造自己的统治体系。

清朝多少年_清朝_清朝灭亡是哪一年

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画像示意图

结合清朝人安于现状的特点,清朝官员确实没什么非常迫切的理由向欧洲或者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学习。但是,这当然不能等同于清朝人实际上高欧洲人一等,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在其关于欧洲文明源于东方的著作中提出了此类说法,这有失偏颇。

按照霍布森的说法,清朝在19世纪鸦片战争之前只是落后英国一点而已。不可否认,曾经的清朝在很多方面都领先于欧洲,但同样也不可否认,那时的清朝也有不如欧洲的地方。清朝的统治者本来可以通过与欧洲以及其他地区的"蛮夷"紧密地往来,并从中获益。到18世纪末期,从诸多方面来看清朝显然早就不再像以前那样高人一等了。

清朝灭亡是哪一年_清朝多少年_清朝

清朝统治者画像示意图

结束语

清朝的统治者并没有做到时时刻刻管理好自己的帝国,清朝皇帝们本可以以他国为鉴,以正己纲,可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在18世纪,清朝的军队曾取得无数胜利,打下一片雄伟江山,那时他们就应该了解到,即便如此,他们也难以匹敌当时欧洲的那些国家。然而他们选择对此视而不见,并且没有为此做出任何努力以图改变。说到清朝国家政体的运转,早在18世纪末期人口压力以及生态状况的变化已经警示了事态的恶化。就清朝经济来讲,在19世纪初期引入鸦片导致银荒之前,清朝经济一切都没有问题,直至鸦片战争爆发,此后经济状况才开始恶化。

本文转自互联网,仅用于传播阅读,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使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联系微信:chentianjiao1994

责任编辑:





更及时 更接近 更有趣 关注独讯头条微信号
推荐阅读

扫码关注独讯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