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6 21:00:54 来源:网络整理
公元前1600年,汤在夏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新的国家,因汤所领导的部落名为商,所以汤也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商汤。商汤的后代盘庚曾经将商国的都城迁至殷地,所以商国也得名殷商。到了殷商末期,统治者商纣王暴虐无道,不断压迫其他部落,逐渐引起了各部落的强烈不满。其中一个名为周的部落,在领袖姬昌的带领下开始秘密联络其他部落共同反商。但姬昌大业未竟就早早离世,颠覆殷商统治的艰巨任务就这样落在了姬发的头上。
商纣王
姬发,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在接过了父亲的遗志后继续为颠覆殷商而努力着。而周公旦则是在周武王身边一直尽心尽力辅佐的重要人物,同时他也是西周王朝重要的开国功臣。
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接受了姬发的托孤重任,负责在西周王朝继承人周成王长大成人前代理朝政,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摄政王。在周公旦的治理下,西周王朝日益走向繁荣。当周成王长大成人后,周公旦仍然留在京都镐京继续辅佐新帝,直到离世的那一天。
周公姬旦画像
相助武王,平定殷商改朝换代
商纣王继位后,渐渐察觉到周文王姬昌有着崛起的征兆。为了遏制这种趋势,商纣王逼迫姬昌将长子伯邑考送至朝歌,负责给自己驾车,实际上就是充当人质。不久,商纣王甚至将伯邑考烹杀,将其肉送给周文王食下。周文王卧薪尝胆,在食下亲儿子的肉后使商纣王的警惕有所放松,在回到封地后不久就封嫡次子姬发为储君,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
周文王姬昌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文王的身体渐渐恶化,只能将推翻商朝的重任托付给姬发,同时嘱托四子姬旦尽心竭力辅佐姬发,姬旦便是后来的周公旦。
依靠血缘关系纽带,再加上周公旦本人天资聪慧,所以周地的各项事务基本上都由姬发与姬旦二人共同商议。周武王继位的第十一年,已经完成战前准备的周武王号召各路诸侯共计八百余人一同起兵伐商,周公旦受命同行辅佐。联军行进至牧野时,周武王进行了一次动员演讲,这便是《尚书·牧誓》的由来。商纣王听闻周军来犯,将牢狱中的刑犯武装了起来以对抗周军,双方战至牧野,即牧野之战。此战以商纣王完败而告终,见大势已去,商纣王选择自焚而死,以免成为周武王的阶下囚。对此,《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於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商纣王画像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在西周王朝建立后,周公旦与其他姬姓宗室子弟都得到了分封,周公旦则得到了鲁地。西周定都镐京,离鲁地十分遥远,难道是周武王不希望周公旦留在自己身边,担心他成为自己的威胁吗?
笔者猜想,大概是因为西周王朝的东部当时还有着许多殷商残余势力的存在,西周王朝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却很难控制这些地区。正是因为周公旦个人能力突出,才会将鲁地分封给他,让他前往东部为西周王朝镇守疆土。但是,周武王也离不开周公旦,仍然需要他辅佐自己治理天下,于是选择了一个较为折中的办法,那便是让周公旦之子伯禽前往封地继任鲁国国君,而周公旦则继续留在镐京辅佐周武王。
两次东征,稳定周王朝内部安定
西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将自己的两个弟弟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分别分封至管地和蔡地,并相继建立了各自的诸侯国。在此之前,周武王还对商纣王之子武庚进行了分封。而分封管叔和蔡叔,正是为了监视武庚,避免他心生反周复商之意。
蔡叔姬度雕像
周武王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派去监视武庚的两个亲弟弟最终却成为了反贼的盟友。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因病去世,管叔和蔡叔抓住这一时机,联合武庚一同掀起了叛乱。同时,三人还联络了许多东夷部落,为叛乱多一分成功的可能。
实际上,武庚也早有反叛周王朝之心。无论商纣王怎么残暴,对于武庚来说那也是自己的父亲。商纣王自焚而死更是让武庚格外憎恨周武王,于是三人这才达成了秘密协议。
此时的周公旦已经受到了周武王的重托,负责在周成王长大前代理监国。听闻管叔蔡叔武庚三人掀起叛乱,周公旦果断决定挥师东征,史称"周公东征"。
周公东征
当然,仅凭处于镐京的王室之师是不足以同时面对三国叛乱的,为了获得更多支持,周公旦找到了齐国国君姜子牙和燕国国君姬奭,二人都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在管叔等人发动叛乱之前,就曾经大肆宣传周公旦是为了篡权夺政,并打出所谓"清君侧"的口号举兵造反的。因为当时的交通和信息传递十分不发达,所以很多诸侯在听闻这一消息后都对周公旦持有怀疑之心,虽然不愿意助纣为虐,但也不愿意立刻站在周公旦一边。在这种背景下,姜子牙和姬奭毅然决然站在周公旦一方,开始着手准备平叛事宜。
公元前1042年,周公旦和周成王在镐京祭天盟誓,做了最后的战前动员演讲。对此,《尚书·大诰》中有着详细记载:
"天降威,用宁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即命曰: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殷小腆诞敢纪其叙。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今蠢今翼。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敉宁、武图功。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曰:予得吉卜,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尔庶邦君越庶士、御事罔不反曰:艰大,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王害不违卜?"
演讲完毕后,周公旦亲率王师挥兵东进,目标直指殷商旧都朝歌。此时的武庚没有想到周军会来的如此之快,在慌忙之中列阵御敌,但却完全不是周公旦的敌手,仅仅一战就兵败身死。随后周公旦又先后挥兵取管国、蔡国,在杀掉管叔后又生擒蔡叔,并将它终身监禁在郭凌一地。
至此,叛乱已经完全得到了平定,但周公旦却没有停下东征的脚步,继续攻向东部的奄国、九夷等地,直到公元前1040年才班师回朝。
商纣王之子武庚
在笔者看来,周公旦原本的计划中应当没有继续东征的考虑,但平定叛乱的过程过于轻松和简单,仅仅用了一年左右就将叛乱的三个始作俑者全部除去。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想要召集各路诸侯的军队并统一指挥出征是较为困难的,毕竟当时还并未形成封建制度下的中央集权体系。所以周公旦想要借助这个机会,将周王朝东部的那些一直未被征服的部落纳入周室的统治之下。
周公东征稳定了西周王朝初期的一场重大叛乱,使初生的周王朝免遭战火的摧残,而是仅仅将战火圈禁在了朝歌、管国和蔡国三地。同时,周公旦快速的应变也使得周室掌握了战争的主导权,避免了被叛军"牵着鼻子走"。不仅如此,周公东征还为周王朝开辟了新的疆土,使王朝的边境继续向外扩大了许多,并在征服地区建立起了一定的统治基础,使这些地区再也没有脱离周室控制的可能。
还政成王,受到后人的无限爱戴
周公旦之所以被后世的人们所爱戴,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他拥有着无私和博大的胸怀。周公旦本为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而周武王姬发则是周文王的嫡次子。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嫡长子继承制度还并未得到完全确立,周公旦完全可以借助自己的功绩和声望自立为王。
周武王姬发
在周公旦摄政的这六年间,他无疑就是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实际控制人。几乎所有的政策都是出自周公旦之手,一时间他的声望远超周武王所制定的储君周成王。此时的周公旦已经坐拥天时地利人和,但他还是一心还政于姬诵。
周成王也并非心胸狭小之人,他清楚地看到周王朝正是在周公旦的治理下才逐渐走向富强。当然,在周公旦还政之时,周成王并没有礼让,毕竟王位本就属于他。但周成王却多次挽留,以便于在自己犯错时能有人来警示自己。
在随后的时日里,周公旦更多的担任着帝师的角色。平日里周公旦并不干涉朝政,之时在周成王犹豫不决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并且时常叮嘱周成王要勤政爱民。在二人的默契合作下,周王朝再次向前进步,国力日益强盛起来。
周成王姬诵
在周公旦死后,周成王选择将他与周文王一同合葬,以表示对他的尊重。对此,《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有着详细记载: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於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周公卒後,秋未穫,暴风雷,禾尽偃,大木尽拔。周国大恐。成王与大夫朝服以开金縢书,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成王执书以泣,曰:'自今後其无缪卜乎!昔周公勤劳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尽起。"
上述史料所描绘的景象实属有些夸张,或许仅仅是巧合而已,但是也能体现出周人对于周公旦的爱戴和尊敬。为了表彰周公旦的功绩,周成王还允许鲁人在自己的国内祭祀周公旦,这在当时可谓是殊荣中的殊荣,也足够体现出周成王对于周公旦的感激之情。
如今我们从后向前看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周公旦如果继位为周王,想必也一定是一位明君。在他的治理下,周王朝很平稳地度过了在周武王死后的权利中空期,也给周成王继位后营造了一个完美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在周成王执政的这段时间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成康之治",而成康之治之所以能够出现,一是因为周成王心系百姓,励精图治;二是周公旦已经为他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促成成康之治出现的周成王之子—周康王姬钊
结语
我们通常称孔子为孔圣人,这是因为孔子在思想上有着极高的建树,即便是到了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中仍然受到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笔者认为,周公旦也可以称得上是圣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所提出的一些思想和他的功绩也对如今的中国人产生了极大影响。
周公旦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将西周王朝治下的百姓当作自己的父母和孩子一样对待,使仁德之名广为流传。在教育周成王的这段时间里,周公旦也常常向他灌输要以仁为本,要做就要做一个仁德的君王。事实证明,周成王确实做到了。在周成王执政的这段时间里出现的成康之治,与周公旦为他打好的基础和良好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再者,周公旦能够在周成王长大成人,拥有亲政能力后就果断将权力归还给了周成王。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有几个摄政王能够做到?即便是那些得到先帝托孤重任,暂时总览朝政的权臣,又有几人能够在皇帝长大后归还朝政的?汉代名士贾谊曾评价周公旦"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这也是后人对于周公旦功绩的最高评价了。
参考文献:
1. 《史记·鲁周公世家》
2. 《尚书·大诰》
本文转自互联网,仅用于传播阅读,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使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联系微信:chentianjiao1994
责任编辑:
Copyright ©2021~2023 duxuntoutiao.c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新闻早报通讯社 | 承办单位:深圳市万维品牌传播有限公司
电话举报号码:12377 | 国家邮箱举报地址:jubao@china.org.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b@duxuntoutiao.cn
工信部备案号:粤ICP备2021115771号 | 粤公网安备44030902004016号